• 新华社报道:中国大学里的“洋夫子”

    2019年11月22日

    近日,新华社发布视频报道《中国大学里的“洋夫子”》,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古德曼教授等多位“投身中国教育事业的‘洋夫子’”,称他们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

    同时,新华社发布专题报道《总书记关切开放事 | 开放,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对古德曼教授进行了深入采访。学习强国、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对新华社报道进行了转载,引起了广泛反响。

    以下为《中国大学里的“洋夫子”》视频报道(记者:王欢 陈席元 魏梦佳):

    以下为《总书记关切开放事 | 开放,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原文节选(记者魏圣曜、胡浩、陈席元、魏梦佳、顾小立):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战略部署,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截至目前,作为教育开放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教育部和各省市审批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计2405个,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与52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开放,带给中国教育新气象,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

    合作办学:共享“融合”“情谊”

    古城苏州,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外国老人,每天骑着自行车,怡然穿行于大街小巷。他是江苏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古德曼。

    “20世纪70年代我来中国读书时,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只有80万,现在这个数字已接近4000万。这是非常惊人的变化!”古德曼说。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建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职员工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0%。

    早在1976年,古德曼就曾来华留学。40多年来,他多次深入中国各地参观考察。2014年,已经退休的他来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所大学,继续教育和研究事业。

    古德曼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把中国的教育精华和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融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成就。目前,该校拥有1.7万名学生,发展迅猛。

    “过去50年,我先后在世界上7所大学工作过。‘大学’是催生思想和学习的地方,而它就在这里。”古德曼说,自己有一个梦想,要为共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出力。

    (采访统筹:寇博 石露芸 赵宸绪)

    2019年11月22日

    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席酉民:国际教育圏的拓荒者》
    要闻聚焦

    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席酉民:国际教育圏的拓荒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教育电视台《留学为你来》于近期播出特别节目“归国情,报国心”系列专题。在专题片《席酉民:国际教育圈的拓荒者》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

    阅读更多
    《人民日报》: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要闻聚焦
    bsport专区

    《人民日报》: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整个学校与四周的生活紧密相接。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不仅是形态上没有围墙,在理念、资源和思想上都没有围墙。’”近日, 《人民...

    阅读更多
    【网站地图】【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