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2025年5月6日,著名科幻作家糖匪受邀来到人文社科学院,为 “中国现当代文学” 和 “当代中国文学和电影” 两门课的本硕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 “向前,《后来的人类》!” 的精彩讲座。讲座中,糖匪分享了她对科幻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特别是文学创作的边界与社会责任,并与现场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糖匪在讲座中强调,科幻创作的核心在于探索人类在技术与社会变革中的选择与可能性。她指出,科幻文学不仅是对未来的想象,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她提到:“文学无法说谎,作者在创作中会不自觉地袒露自己的世界观和社会观。” 糖匪认为,优秀的科幻作品应当突破传统框架,勇于挑战社会现实,而非仅仅追求技术细节或故事情节的刺激。她以自己的科幻作品集《后来的人类》为例,解释自己如何通过“低空飞行”的来展开这本书的写作实践——既要对抗地心引力(保持想象的高度)又要躲避摩天大楼(避免近未来的书写与现有社会和科技逻辑相悖)。
在讨论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糖匪表达了她的担忧。她认为,尽管AI可以生成文本,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它还不具备具身性,更缺乏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她举例说明,AI生成的文本往往缺乏逻辑和真实感,而真正的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糖匪提醒同学们:“写作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出问题和挑战现状,而非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 当前AI的创作依赖“被投喂的语料”,而中文语料的匮乏导致其生成内容空洞:“如果文学只剩文笔和套路,人类终将被自己训练的AI取代。”
讲座后半段,同学们积极提问,话题涵盖科幻的定义、性别角色在科幻中的呈现、以及AI与人类的关系等。针对学生提问“科幻的定义”,糖匪认为不必拘泥于“硬科幻”或“软科幻”的划分。她鼓励创作者从偶然性出发:“人类文明的发展充满随机性,科幻的使命正是挑战所有既定逻辑。”针对“读者误解作者意图”的问题,糖匪认为“误解是必然的”:“文学的价值在于激发多元解读,而非提供标准答案。” 她鼓励同学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写作表达独特的视角。她说道:“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这正是创作的财富。”
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糖匪的分享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创作灵感,也引发了大家对科技、社会和文学关系的深刻思考。活动结束后,糖匪还为现场观众签名赠书。此次讲座为人文社科学院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也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幻创作,探索未知的边界。
( 供稿:刘希,中国研究系)
2025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