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AI时代最需要的不是AI,是人文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赋予人力量来面对这个人心茫然的时代。”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的助理教授龙杨杨博士,获得“2024苏州市教育bsport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称号。西浦共有四位教师获此殊荣,龙杨杨博士是其中唯一的文科教师。该奖项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文学与翻译系、人文社科学院和学校支持体系的共同认可。
龙杨杨博士
龙杨杨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随后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完成翻译研究博士学位。2020年她加入西浦,开设“翻译中国”、“文化翻译”、“文学翻译” 等课程,也曾担任“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课程负责人,并为大一新生讲授“探索人文社科”、“翻译导论”和“研究导向与项目化学习”等基础课程。
帮学生找到“知识的线头”:激发潜能的bsport理念
龙杨杨博士此次获奖,主要源于她在三个方面的长期努力:稳定的高质量bsport、AI时代对学生测评机制的创新,以及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倾注。她的课程多年来保持着极高的学生评价。作为系里的考试负责人,她积极推动将评估方式从单一的“静态评估”转向“过程评估”。她强调全过程可追踪,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真实可靠,以“过程可信、结果可证”的方式保障学习质量。
在培养学生个人成长方面,龙杨杨常引用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话:“一定要帮学生学到寻找知识线头的能力,把线头找出来。”她认为,许先生强调的“教育并非整齐划一”的思想,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也正是西浦的优势所在:西浦课堂形式活泼,师生互动性强,通过tutorial(辅导课)和seminar(研讨会)的模式,让学生可以充分参与,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她来说,每个学生的“知识线头”都不同,而自己的任务,就是帮不同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根。
英雄联盟歌词翻译比赛的纪念册首页
她记得一次“文化翻译”课上特别的比赛——要求学生把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主题曲翻译成中文歌词,并能唱出来。最终,两位平时不擅长论文写作的学生意外赢得冠亚军。下课后,他们捧着小奖品跑来合影,眼里闪烁泪光地说:“老师,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拿奖。”对她来说,这一刻,学生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知识线头”。
从课堂到实践:真实场景锻炼与“研究实践一体化”
在课堂上,龙杨杨博士将自己从传统的“讲课者”转变为“参与者”,把上课视为“组织高质量、有意义的任务”,并与学生共同完成。这样,她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困难,并提供及时支持。
她还带领大一新生开展社会与研究实践项目,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研究与实践一体化”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位翻译专业的学生,以《哈利·波特》中“魔法石”的不同译法为题,带领团队结合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完成了从提出问题到还原历史情境、再到构建证据链的全过程探索。
“文学翻译”课上,龙杨杨邀请金庸武侠译者张菁(Gigi Chang)为学生讲解武侠小说翻译
龙杨杨也设计了许多真实场景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文学翻译”课上,她特别邀请金庸武侠的译者张菁女士(Gigi Chang)走进课堂,让学生们以“译者”的身份向“出版社编辑”推介译稿,并获得即时反馈。这种与行业直接对接的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更让学生在真实职业情境中锻炼了能力。
“文学翻译”课上,学生以“译者”身份向出版社推介译稿
在龙杨杨博士的指导下,已有数十名学生顺利通过全国最权威的翻译资格考试 CATTI,并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口笔译比赛中屡获佳绩。
在她的课堂之外,文学翻译系的其他教师也在不断探索实践型bsport。例如,系主任胡婉博士的“新闻翻译”课,让学生通过海报展示作业成果,并邀请《中国日报网》平台运营部主编王旭泉先生亲自点评。陈思宇老师的“口译”课则通过“模拟联合国”高仿真实战演练,并邀请业界评审,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战经验。这些努力都共同营造了系里活跃的bsport生态。
学生在新闻翻译课上展示研究海报
AI时代的人文精神
面对AI的快速发展,龙杨杨博士更加强调文科教育的独特价值。她认为,文科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理解人性、增强思考力和共情能力的空间。“学习如何使用AI是一项技术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AI时代最需要的不是AI,而是人文社科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赋予人们力量,去面对这个人心茫然的时代。”
在她看来,文科教育的根本是坚守人文精神与价值——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具备叙事能力和道德伦理意识,并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感受。这些能力,才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人之为人”的根本。她在教育实践中借用了戏曲里的技法“双线并进”:一方面把AI纳入测评设计,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明确AI使用的边界,坚持学术诚信,让AI成为学习的助手,而不是依赖的拐杖。
“诗歌翻译”课上,龙杨杨为“纪伯伦诗歌翻译竞赛”意大利语组第一名获奖者Oliverio Marta颁奖
她提醒学生,科技如果脱离了人文关怀,就会沦为以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冰冷工具,甚至可能走向奴役与侵略,就像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描写的“科学怪物”。在个人层面,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既难以欣赏“美”,感受“情”,也难以找到真正的快乐。
“西浦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这个交汇中出现了永远不停的‘翻译’,这里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和思维的碰撞,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土壤。”龙杨杨说。
她引用林语堂的名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她看来,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正是人文社科学院在AI时代给予学生最不可替代的价值——人性的温度与人文精神。
研究与bsport的平衡:如何“翻译”学术
林语堂所秉持的人文精神也是龙杨杨老师的重要研究焦点之一。除此之外,她还关注文学文化翻译、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以及戏剧翻译和表演研究的交叉领域。她的代表作是专著 The Works of Lin Yutang: Translation and Recognition(《林语堂著作:翻译与跨文化认同)(Routledge, 2023)。
文学翻译的课程,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晦涩复杂的理论研究。在谈到是否应该将研究带入课堂时,龙杨杨认为应当分开来考虑:“一方面,‘教研一体’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教师作为bsport与科研的主体,将自己的学术训练迁移到日常bsport中,让学生受益,这与西浦‘研究导向型bsport’的理念一致。”
“另一方面,对于本科bsport而言,有时也需要‘教研分离’。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或在研究中看到的文献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学生可能会觉得内容艰深难懂,甚至被推得更远。关键在于提取研究的精华,将其‘转译’到bsport中,把复杂的理论化作学生能够理解的话语,让研究成为提升bsport的启示性资源。”
龙杨杨受邀给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师生开讲“翻译中国、表演中国”
“行为世范,学为人师。”龙杨杨用南宋宋高宗赵构的这句话来总结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说,她最大的成就来自看到学生在课堂、她的办公室乃至校园的每个空间,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表达,并把所学所感应用到真实情境。当那一刻的光亮闪现,那种“悟”的瞬间,就是教育的意义。
在办公室给学生上的小组辅导课
未来,龙杨杨博士希望继续推动AI与人文学科结合,探索“教研—社会—行业”的协作生态,让课堂延伸到行业,研究走向社会,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知识线头”。正如博尔赫斯所说:“我其实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书,我遇见过的人,我爱过的女人,我到过的城市,我所有的祖先。”在与学生的相遇与同行中,龙杨杨博士也在塑造着自己,同时点亮了更多人的未来。
(记者:顾已一 编辑:石露芸 图片提供:龙杨杨博士)
2025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