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2025年9月,我校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关系系助理教授Niklas Weins博士出席了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八届中拉文明对话论坛。本届论坛以“文明互鉴促发展命运与共向未来”为主题,设立两个分论坛。作为重要议题之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共促中拉气候韧性未来”分论坛聚焦生态文明和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探讨中拉如何通过绿色发展与制度创新,共同构建可持续未来。来自中拉两地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与企业代表,围绕绿色能源、低碳转型、农业可持续与知识合作等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分论坛上,Weins博士作了题为《巴西的气候拼图:从森林砍伐到城市适应》的发言。他从国家政策、地方实践和国际合作三个层面,系统剖析了巴西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路径。
Weins博士指出,巴西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其排放既源于大规模森林砍伐,也来自城市化和能源消耗。然而,巴西的联邦气候政策长期呈现出周期性和碎片化特征:不同政府的优先事项差异较大,导致政策连续性不足,执行效果参差不齐。在这一格局下,地方政府往往成为气候治理的先锋。
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地方层面的气候行动。早在2003年至2011年,贝洛奥里藏特、库里提巴、马瑙斯等城市率先制定减缓计划,但适应措施往往停留在“准备阶段”。2014年至2017年的“第二波”城市,如累西腓、福塔莱萨和阿雷格里港,更加注重气候适应与韧性建设,并积极参与C40、ICLEI等国际城市网络。2020年之后,圣保罗和桑托斯等大城市推出了涵盖2050年的综合性气候行动方案,将减缓与适应结合在一起,设定了明确目标和制度保障。这一演进表明,城市正在成为巴西气候治理的前沿阵地。
在国际合作层面,他特别提到2023年中巴联合声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建立战略性对话基础。巴西在实现低碳农业、退化土地转化等领域亟需资金、技术与知识支持,而中国在清洁能源、可再生技术和绿色金融上的优势可以成为关键支撑。未来的合作前景不仅限于双边,还将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续机制中,中巴完全有机会在COP30和COP15平台上形成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国内也正在孕育新的理念与实践。例如“Amaz?nia 4.0”计划提出要在新一届“民主新时代”下推动亚马孙地区实现绿色转型,探索兼顾生态保护、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新路径。这种尝试既是对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的反思,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借鉴。
在总结时,Weins博士强调,气候变化是一个多层次、多行为体的挑战,既涉及国家与国际的制度安排,也离不开地方与社区的具体实践。巴西的气候治理是一幅由森林保护、城市适应和国际合作交织而成的“拼图”,而中国则是未来推动这一拼图走向完整的重要伙伴。通过深化中巴合作,双方不仅能共同提升气候韧性,也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出更为强有力的“南方声音”。
(转载自:中拉智讯 编辑:钱晨馨 顾已一)
2025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