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在2025量子信息大会详解“后量子迁移”:全球数字经济面临的历史性挑战与机遇

    2025年11月03日

    近日,2025量子信息大会在重庆召开。后量子密码(PQC)领域的权威专家、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发表了题为“后量子密码迁移:历史性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演讲。

    作为NIST(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PQC标准算法的核心设计者之一 ,丁教授向与会者发出了明确的讯号:量子计算带来的安全威胁已迫在眉睫,全球数字经济正站在一个重大的技术更迭路口。

    丁教授在演讲中指出,现代数字社会的基石——公钥密码体系(PKC),如RSA和ECC,正面临Shor量子算法的根本性威胁。一旦可用的量子计算机问世,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通信、金融交易和数字签名都将不堪一击。他强调,这种安全威胁遍及所有设备,从智能手机、传感器,到我们日常使用的RFID地铁卡、公交卡甚至小型医疗设备。

    “我们必须找到新的高效解决方案,”丁教授强调。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后量子密码(PQC)——一套旨在抵御经典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双重攻击的新型密码算法。丁教授本人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他作为“CRYSTALS-Kyber团队”的成员 ,参与设计的ML-KEM(Kyber)算法,已被NIST正式选定为全球PQC标准(FIPS 203),用于保护未来的密钥交换和安全通信。

    从现有密码体系向后量子密码(PQC)的过渡,即“后量子迁移”(PQC Migration),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议程。权威第三方机构Gartner已将PQC列为2025年顶级战略技术趋势之一。

    这一进程在美国已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层面。2015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发出预警,宣布将启动向抗量子算法的过渡。?近年,美国白宫发布了国家安全备忘录(NSM-10),旨在全面指导和推动联邦政府及关键基础设施向抗量子风险的密码系统迁移。根据其公布的迁移时间表,这一过程被划分为风险评估、迁移和验证等多个阶段,预计将持续到2030年甚至更晚,是一项长达十年的系统性工程。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丁教授表示。在分析PQC迁移的极端复杂性时,他以比特币(Bitcoin)等典型的去中心化系统作为一个学术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这类系统依赖ECDSA(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来保障资产所有权 ,而这套算法本身在量子计算面前是脆弱的。

    丁教授从技术角度指出,这类系统由于缺乏中央协调机制,其密码算法的升级面临巨大挑战。例如,新的PQC签名算法(如Dilithium)会带来“公钥或签名尺寸过大” 和“交易体积增大(可能超过10倍)” 的问题 ,这对于一个已在运行的去中心化账本是严峻的技术考验。他总结道,为这类系统实施迁移堪称一项“艰巨的任务” ,并可能在过程中引发“网络分叉” 或“完全混乱” 的技术局面。

    在此次讲演中,丁教授对整个后量子迁移给出了明确的定性:这既是“历史性的挑战” ,也是巨大的“商业机遇”。目前,包括AWS(亚马逊)、Cisco(思科)在内的全球科技巨头,已在NIST的协调下(如NCCoE项目),积极投入资源,探索PQC迁移的商业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

    丁教授的演讲为业界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在量子时代到来之前,一场关乎未来数字主权的安全竞赛已经开始。

    (内容来源:量财经AI 编辑:刘沁茹)

    2025年11月03日

    【网站地图】【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