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

    博士生

    Luo Chang

    邮箱: Chang.Luo22@student.gdsqbz.com

    我的名字是Luo Chang,我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第一年博士生,来自中国。我在西北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习,并在格拉斯哥大学进行了研究生学习。我的研究项目聚焦于知识管理系统在封闭经济体中的应用。个人而言,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感兴趣,特别是如何在这些领域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博士研究课题: 中国可持续和生态导向飞地项目中的知识转移框架

    飞地经济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代表了一种来自不同地点的元素在本地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与移民聚集地、跨国公司工厂和资源区等空间形式相关。在中国,飞地经济常常与经济区,尤其是合作经济区相关联。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知识转移、应用和创造在合作园区飞地经济模型运作中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还旨在调查如何促进更加可持续和绿色的飞地经济。

    指导教师团队: Yunqing Xu博士, Olivier Sykes博士(UoL), Sheng Zhong博士, Peng Liu博士

    ?

     

    Yanting Fan

    邮箱: yanting.fan20@student.gdsqbz.com

    Yanting Fan获得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并且拥有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环境规划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她还曾作为研究助理参与过多个与安置社区、流域管理、空气质量和土地价值捕捉相关的研究项目。

    博士研究课题:城市形态对中国空气质量的影响:288个城市的空间互动和时滞效应

    在过去二十年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挑战。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形态可以在可持续地减少城市空气质量恶化方面发挥作用。然而,关于哪种城市形态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仍存在争议。具体而言,了解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的动态时间影响对于预测未来的空气质量和制定持续改进的空气质量计划至关重要,而城市形态的长期影响可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此外,目前关于不同城市形态相互作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证据有限,这给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城市空间规划实践带来了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不同城市形态对空气质量的时滞效应和相互作用,深入探讨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之间的时空关系。该研究将基于2000年至2020年中国28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析。

    指导教师团队: Joon Sik Kim教授 (XJTLU), Alex Lord教授 (UoL), Hyung-Chul Chung博士 (XJTLU)

     

    Xiang Chen

    邮箱: Xiang.Chen2202@student.gdsqbz.com

    Xiang Chen是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完成了建筑学硕士学位,并在兰州交通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士学位。他曾在中国铁路上海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建筑设计师,主要从事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村庄改造相关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工作。

    博士研究课题:中国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中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本研究以中国情境下的交通导向型开发(TOD)项目为对象,重点探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对长三角地区多个 TOD 项目的质性案例研究,旨在在充分理解关键利益相关方、其协同问题、协同方式与过程,以及他们所参与的项目流程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研究还将考察中国 TOD 的制度安排,并提出促进 TOD 项目中利益相关方协作的相关建议,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指导教师团队: Yunqing Xu (XJTLU), Rui Wang (XJTLU), and Alex Lord (UoL)

    ?

    Shaohua Hu

    邮箱: shaohua.hu20@student.gdsqbz.com

    Shaohua Hu曾在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目前,他是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苏州校区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博士研究生。他的研究重点包括整体思维的提升及相关理论在交通政策实施和社会现象中的应用。同时,他还探索了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自我决定理论,在理解和影响人们行为中的内在动机方面的应用。

    博士研究课题: 网络化公交体系:在“邪恶问题”的背景下如何深化改革实行

    网络公共交通(NPT)的实施面临复杂的挑战。本研究旨在制定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以有效应对与 NPT 实施相关的复杂问题。研究将对当前 NPT 相关的研究进行全面审查,识别其中的空白,并通过复杂性和整体思维的视角以及相关理论,深入探讨 NPT 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机制。最终,本研究希望探索未来社会应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应对政策转移。

    指导教师团队: Anna Sophie Sturup博士, Olivier Skyes博士 (UoL), Prof Rhiannon Corcoran教授(UoL)

     

     

     

    Beixi Sun

    邮箱: Beixi.Sun22@student.gdsqbz.com

    Beixi Sun女士是利物浦大学的二年级博士生,目前在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校外进行研究。她的研究兴趣位于遗产研究、旅游研究和记忆研究的交汇点。她的博士研究探讨了后殖民中国中与殖民遗产相关的问题和挑战。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Beixi在杜伦大学获得了国际文化遗产管理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课题: 我们将殖民过去的记忆托付给谁?——后殖民中国青岛和大连的监狱遗产的矛盾

    遗产是记忆和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具有选择性和偏见。与殖民历史相关的遗产地的解读通常被政府视为政治事件。在某些殖民遗产地的叙事中,殖民过去的特定方面被有选择地突出,以实现政治意识形态或利益。
    例如,中国的殖民监狱常被用作唤起中国作为帝国主义受害者的集体记忆的场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以及‘红色旅游’的目的地——通过旅游激发中国民族主义和反日情绪。然而,也需要将其策划为黑暗旅游地,以满足年轻一代寻求刺激者和国际游客的期待和好奇心,发挥刑罚旅游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而这一点在当前的遗产解读中长期被忽视。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殖民监狱中的矛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冲突观点,并探讨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矛盾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意义。

    指导教师团队: Yi-wen Wang博士, Barry Godfery教授 (UoL), Katherine Roscoe博士 (UoL)

     

    Hui Wang

    邮箱: hui.wang2002@student.gdsqbz.com

    Hui Wang的研究集中于中国内陆地区的文化经济和城市发展转型。她拥有中国海洋大学创意文化产业学士学位和伦敦国王学院可持续城市硕士学位。在完成硕士学位后,她曾在《城市中国》杂志及其他创意机构担任撰稿人和编辑。

    博士研究课题: 当电影节来到小城市:中国电影生产的地理变迁与内陆城市发展

    本论文研究了中国内陆地区文化经济和城市发展转型的情况,重点关注近年来新兴电影节活动的激增。内陆地区在电影产业中的“中心化”现象与文化产业作为后工业转型产物的现有理论相矛盾。研究认为,理解这一动态需要探索多样化的力量和方式,这些力量和方式塑造了中国的城市发展,超越了强调国家官僚行政角色的主流国家企业主义理论。中国电影制作的地理变迁及其在内陆城市中的作用表明,将文化经济纳入城市过程的叙事中具有重要性。

    指导教师团队: Shih-yang Kao (XJTLU), Mark Riley (UoL), and Yiwen Wang (XJTLU)

    出版物:

    Wang, H. and Kao, S.Y. (2023) Cultural events and the city: The migration of 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rom Beijing to Xining, China.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32, 100506.

    Wang, H. (2020) Double Exposure·Factory Rebirth, Site Project of Innovation Galaxy, Jing’an District. In: This Connection.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112–134.

     

    Huo Da

    you’xiang: Da.huo18@student.gdsqbz.com

    Huo Da目前是博士生,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景观设计支持健康的居家养老。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她获得了纽卡斯尔大学的优异硕士学位,并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了景观与设计专业的荣誉学士学位。

    博士研究课题: 在中国住区尺度支持健康原居安老的健康景观设计——以苏州为例

    本研究通过设计探讨了治疗性景观是否以及如何在苏州社区层面促进健康的居家养老。在改造现有社区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常常被忽视,导致未能满足老年居民的需求和支持他们的户外活动。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研究通过文献综述识别了景观设计特征、老年居民需求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了后续研究的概念框架。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选择了苏州的案例社区来评估综合概念框架的有效性。这一评估通过观察和访谈进行,促进了交叉验证。利用从已建立的数据库中选择的植物,提出了模块化的景观设计,以支持老年居民的行为。
    在研究的第三阶段,进行了一项迭代过程以评估设计结果与老年居民的反馈。最后,提出有关植被配置的设计指导,以指导苏州社区的设计和再设计过程,旨在促进健康的居家养老。

    指导教师团队: Chen Bing博士 (XJTLU, primary), Chen Fei博士 (UoL)

     

    Peiao Tan

    邮箱: peiao.tan12@student.gdsqbz.com

    Peiao Tan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在读博士生。他曾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本科生。佩尧获得了伦敦经济学院的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硕士学位以及巴黎第一区泛提翁-索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课题: 从人口城市化的角度重新评估中国的“撤县设区”改革。

    “撤县设区”改革是两种兼并类型之一的兼并,指的是一个规模更大、发展更为成熟或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城市合并其他城市。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地方政治中心化的改革,即城市政府将现有的县(或部分县)转变为新的城市区,并直接控制,集中决策权。CTD改革的双重特征使其在现有文献中具有重要价值。它提供了关于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和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和威权国家中市级兼并影响的实证证据。本研究通过地方层面的稀有政策改革,为中心化与分权的辩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指导教师团队: Rui Wang教授, Olivier Sykes教授 (UOL)

     

    Qinyu Zhang

    邮箱: Qinyu.Zhang16@student.gdsqbz.com

    Qinyu Zhang是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博士生。她获得了格拉斯哥大学的城市分析硕士学位。她的博士研究集中于城市再生的制度安排。

    博士研究课题: 传统街区的激励型更新:品质和公平下的容积率奖励

    城市再生正处于探索新机制的关键时刻,需实现高质量和有效实施的双重目标。资产交换价值的优先级应转向使用价值,通过质量和功能优化,以涵盖不同城市用户,并融合历史与现代性。本研究旨在考察低成本且可执行的规划激励因素和障碍,以促进传统街区的再生,并提出适用于中国背景的制度调整和技术进步,以平衡质量与公平。研究采用制度分析和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对国际和国内案例的比较研究,利用认知地图对复杂关系和因果效应进行可视化,概念化了容积率激励措施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局限性,以及实现有效激励、可行性评估和质量管理的制度。

    指导教师团队: Yunqing Xu博士 (UPD, XJTLU), Alex Lord博士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UoL), Sheng Zhong博士

     

    Xiaotong Guo

    邮箱: Xiaotong.guo23@student.gdsqbz.com

    我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了艺术管理硕士学位。目前,我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博士生。我的博士研究探讨了中国戏剧艺术节与乡村振兴之间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

    博士研究课题: 文化助力中国乡村振兴——以乡村戏剧节为例

    计划中的研究项目将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考察中国农村地区的当代(戏剧)节日。通过将三个农村戏剧节作为案例研究,本研究旨在确定农村中国的节日如何影响以及被地方振兴所影响。此外,研究还旨在开发一个可实施的模型,以指导文化引导的地方振兴实践,服务于多个节日利益相关者,如文化政策制定者、农村社区、节日组织者和艺术家等。

    指导教师团队: Shih-Yang Kao, Yiwen Wang, Mark Riley (UoL)

     

    Lin Ji

    邮箱: Lin.Ji20@student.gdsqbz.com

    在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之前,Lin Ji 获得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和谢菲尔德大学的景观建筑硕士学位,并在苏州科技大学完成了景观学的学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区参与方面。

    博士研究课题: Sustaining Urban Commons: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Securing the Longevity of Community Gardens in the Yangtze Delta

    该研究聚焦于中国社区花园的管理问题,从城市公共资源的协作治理角度出发。在深入文献回顾后,研究首先将识别长江三角洲三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花园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然后对相关的法规和法律规范进行文献分析,这些规范定义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的产权、责任和义务,以及参与者的感知产权、权利和义务。研究的核心部分是识别阻碍社区花园从一个地方营造小众项目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制度的正式和非正式障碍,这些制度规范和促进了社区花园的可持续、包容性和协作治理。该研究将丰富协作规划理论及其在微观社区层面的实际应用。

    指导教师团队: Ying Chang博士, Juhyun Lee博士, Thomas Moore博士 (UoL)

     

    Siyu Chen

    邮箱: Siyu.Chen1903@student.gdsqbz.com

    Siyu Chen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研究主题为老龄友好型城市健康小众建模。他在墨尔本大学获得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并荣获最佳学术奖,同时在XJTLU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一等荣誉学士学位。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湖新城老年友好型社区研究”的研究助理。

    博士研究课题: 探讨安置社区环境的小型公共开敞空间对中国失地老人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基于健康生态位模型方法

    这项研究旨在探索中国安置社区中小规模公共开放空间与无地老年人的健康相关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量的前期研究已经显示了社区环境、行为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安置社区中的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在研究中往往被忽视。大多数无地农民,特别是老年人,对他们的农田和宅基地有强烈的归属感。在失去农田并搬迁到城市安置社区后,许多老年农民可能会面临适应问题,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压力和社会联系的断裂。那些位于建筑物和道路之间的“软边缘”空间实际上是老年人最亲密的空间,作为从家庭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延伸,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乡村的流离失所的农民。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研究将收集和分析安置社区中小规模公共空间的客观评价、观察行为以及自我报告的环境感知。预计这项研究将揭示安置社区中小规模公共开放空间(SNPOS)、环境感知(PE)和健康相关行为(HRB)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丰富健康小众模型(Sarkar等,2014)在中宏观层面的概念。

    指导教师团队: Ying Chang博士, Bing Chen博士, Fei Chen博士 (UoL), Dunning Richard教授 (UoL)

    出版物:

    Chen, S., Chang, Y., & Benton, J.S. (2021). AB038. Neighbourhood health niche and well-being related behaviour change after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andemic.?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Emergency.

     

    Xiaohan Yu

    邮箱: Xiaohan.Yu19@student.gdsqbz.com

    Xiaohan分别获得利物浦大学城市设计学学士学位及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工学学士学位,并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取得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包括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她曾参与多项与住房市场、城市空间规划、交通及空气质量相关的科研项目,担任研究助理。

    博士研究课题:
    可达性、拥堵与空气污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以中国苏州为实证研究

    在经济地理学中,可达性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和公司往往倾向于聚集在具有较高可达性的区域,以最大化生产效率并在城市高密度区域获得经济优势。然而,一些研究指出,可达性带来的优势与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造成的负面影响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这些外部成本可能削弱可达性的经济效益。此外,这种权衡效应的大小可能因区位或子市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研究以苏州市为案例,从空间维度探讨可达性、空气污染与交通拥堵对房价的影响,研究范围涵盖城市层面和区级层面。该研究旨在加深对中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与政策的空间影响的理解,并更广泛地为国家及全球范围内的新型城市交通政策讨论提供参考。

    导师团队:
    Dr. Hyung-chul Chung(西交利物浦大学)、Dr. Anna Sophie Sturup(西交利物浦大学)、Prof. Alex Lord(利物浦大学)

     

    Liyang Chen

    邮箱: liyang.chen23@student.gdsqbz.com

    Liyang Chen是专注于农村规划及其地方营造过程的博士生。同时,他还是桂林理工大学的讲师,教授景观设计和规划工作室II及III。陈丽扬拥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曾在Lab D+H担任设计总监,在此之前,他曾在美国的Coen Partners和Halvorson Design担任设计师。Liyang Chen拥有华盛顿大学的景观建筑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课题:数字游牧目的地的形成:关于地方与技术的研究

    本研究探讨数字游牧目的地的形成过程,重点关注使这些地点对数字游牧者具有吸引力的关键驱动因素。基于初步文献综述,研究识别出生活成本可负担、可靠的互联网连接、便利的可达性、社区交流机会以及高生活质量是核心影响因素。后续研究将通过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内的混合方法对这些发现进行验证。本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目的地营销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指导教师团队: Lin Lin博士 (UPD, XJTLU), Stephen Jay博士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UoL), Shih-yang Kao博士 (UPD, XJTLU)

    出版物:

    1. Liyang Chen ,Yunmeizi Tang,Xiaoyi Liu. From Brownfield to Green Space-Typologies, Values, and Perspectives,Art & Design Research, 2022(4)
    2. Liyang Chen,Zhiyuan Xie. Urban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Local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Planning in Paris and Beijing, Communication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2021(4)

     

    Wenquan Gan

    邮箱: Wenquan.Gan20@student.gdsqbz.com

    Wenquan Gan是现于利物浦大学环境科学学院进行博士研究的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他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学士学位以及卡迪夫大学的城市设计硕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老龄友好型社区、可持续城市再生、生态城市主义以及基于多种城市数据的城市分析。

    博士研究课题: 既有老旧居住社区更新以支持老年人健康原居安老:以中国苏州为研究案例

    Wenquan Gan的博士研究旨在探索改造设计策略,以提高现有老旧住宅区的老龄友好标准,支持老年人健康居家养老。该研究采用多种策略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严谨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源于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实地调查通过GPS跟踪、结构化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三种方法进行。这些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户外活动在提高老年人福祉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确认了建筑环境在促进这些活动中的重要性。
    根据概念框架,符合健康养老范式的环境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氛围,支持老年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在社区背景下,居民委员会、社区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园在促进老年人社交网络和社会参与中的关键作用显而易见。确实,老年人将社交互动视为一种迫切需求,对他们的福祉产生显著影响。最后,通过对不同类型住宅区老年人反应的跨比较分析,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环境偏好的认知差异。这些个性化的偏好为制定老旧住宅区改造设计策略奠定了基础。预计应用这些指导方针将有助于建设真正友好的老年人城市。

    指导教师团队: Bing Chen (XJTLU), Manuela Madeddu (UoL), Katia Attuyer (External)

    出版物:

    1. PAN, L; Gan, W*.; Chen, J.; Ren, K. 2023.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Constructing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s and Identify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iority: A Case Study of Jiang District, Suzhou. Sustainability, 15, 4487. https://doi.org/10.3390/su15054487.
    2. CHEN J, LI P, WANG H, GAN W*. 2023. Research on Community Vitality Measurement and Regeneration Strategy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Suzhou Central Area.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3, 119-127.

     

    Zhaoqin Shi

    邮箱: Zhaoqin.shi16@student.gdsqbz.com

    Zhaoqin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博士生。他完成了伦敦大学学院的可持续城市主义硕士学位,并获得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利物浦大学的城市再生与规划学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乡村规划和土地产权。

    博士研究课题: 不完善土地产权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中国农村为例

    不充分的产权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尽管全球范围内已努力实施土地登记计划,但由于实际产权与法定产权之间的差异,预期的经济效益往往未能实现。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农村,探讨改革后非正式产权系统产生的特殊土地产权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理解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丰富产权理论,为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指导教师团队: Xuefeng Wang, Yiwen Wang, David Shaw (UoL)

     

    Kunlun Ren

    邮箱: Kunlun.ren20@student.gdsqbz.com

    任昆仑是建筑学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并在山东建筑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

    博士研究课题: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研究

    这项研究旨在分析大学校园设计如何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提供一套设计指南,以支持未来现有校园的改造和新校园的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研究将识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感知需求和活动模式,并探讨相应的校园设计方法。

    指导教师团队: Bing Chen博士 (XJTLU), Junjie Xi博士 (UoL), Manuela Madeddu博士 (UoL)

    出版物:

    陈冰,任昆仑,钞秋玲. 融合与流变:我国高校学习空间演化模式探讨——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J]. 建筑学报, 2023,651(2): 79-85

     

    Yang An

    邮箱: Yang.An19@student.gdsqbz.com

    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Yang An完成了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住房与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和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XJTLU)/利物浦大学(UoL)的环境与规划学士学位。她的研究兴趣包括住房开发、可居住发展的概念化、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动机和互动的变化。

    博士研究课题: 提升中国生活质量的规划激励机制:住房发展中的应用

    住房占据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最大份额,是塑造宜居环境的核心。然而,中国住房系统的金融化已将住房从一种社会福利转变为投资工具,导致了空置率高、以汽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的城市扩张和社会分裂等问题。为了应对住房过度投机带来的问题,中国在追求住房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强调住房的功能性,而非投资性。规划激励机制作为一种积极的干预手段,通过利用开发商的资源和动机,旨在塑造期望的发展形式,同时尽量减少其负面公共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规划干预如何激励住房发展以改善生活质量,并识别重塑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公私关系及互动的机制。

    指导教师团队: Yunqing Xu博士, Olivier Sykes博士 (UoL), Sheng Zhong博士

     

    Zijun Guo

    邮箱: iam317@foxmail.com

    简短的个人简介(不超过100字;如果您已完成博士学业,请包括您目前的工作地点) 我拥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设计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专注于空间设计和室内建筑。在学术上获得了卓越荣誉(排名前5%),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城市设计领域,探索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的交叉点。

    博士研究课题: 苏州蓝绿空间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休闲活动的关系分析

    全球城市化趋势的增长带来了健康风险,如污染和压力,影响了心理健康。城市区域可以通过自然元素获益,改善空气质量和促进身体活动,从而促进健康。在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健康和福祉,但对绿色空间影响的研究仍有限。本研究在苏州进行,考察了蓝色和绿色空间如何影响居民的福祉和休闲活动,使用回归模型分析它们对身体活动的影响。通过了解绿色空间、健康行为和福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福祉。

    指导教师团队: Jinglu Song博士 (XJTLU), Thomas Fischer教授 (UoL), Hyungchul Cheung博士 (XJTLU), Xuefeng Wang博士 (XJTLU)

     

    Mohammed Lawal Shaibu

    邮箱: m.shaibu19@student.gdsqbz.com

    Lawal 在城市规划领域学习与实践已有约十五年,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方式来规划、发展、管理和与非洲城市互动。他在尼日利亚城镇规划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获得了利物浦大学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城市规划硕士学位。目前,他正在攻读城市规划博士学位,研究目标是改进非洲智慧城市项目的成果。

    博士研究课题: 通过包容性规划过程重新思考非洲智慧城市项目以提升城市可负担性

    智慧城市的概念已从以技术为中心逐步转向更以人为本的视角,强调应实现惠及所有市民的包容性成果。这要求智慧城市项目所提供或改善的服务必须是可负担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否则智慧城市的包容性成果将被削弱。因此,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在智慧城市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中引入包容性过程,以提升城市可负担性,作为智慧城市的包容性成果。研究结果将结合非洲的具体情境进行检验,因为该地区的城市不可负担性问题尤为严重,并将提出如何整合多元利益相关方观点、以促进更可负担的城市服务供给的建议。本研究将为非洲智慧城市的有限但不断增长的相关文献作出贡献,并回应对本土化研究的呼吁。

    导师团队: Dr. Ju Hyun Lee、Dr. Joon Kim、Dr. Olivier Sykes(利物浦大学)

     

    Ruifan Tang

    邮箱: Ruifan.Tang24@student.gdsqbz.com

    来自中国,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一年级博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主修建筑学,辅修金融学。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曾在中化控股担任助理建筑设计师。我的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创新与创业。

    博士研究课题: 解构中国区域历史、创业生态系统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动态关系

    大量文献探讨了哪些因素有助于企业成长,主要研究结果强调了创始人特征、企业特征以及近年来的生态系统层面特征的重要性。创业生态系统(EE)理论认为,高成长型企业往往在特定类型的支持性环境中蓬勃发展。尽管 EE 的概念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均颇具吸引力,但鲜有研究揭示不同地区如何形成其 EE,也缺乏对 EE 在不同区域对企业成长影响的测量。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最具创新力的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旨在探讨区域历史如何影响并促成 EE 的形成,进而考察不同类型的 EE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导师团队: Prof. Qiantao Zhang (XJTLU)、Prof. Xuefeng Wang (XJTLU)、Dr. Chia-Lin Chen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Youwen Wu

    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硕士(MRes)学位。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城市遥感、气候变化与适应,以及环境暴露。

    博士研究课题: 苏州气温变化对死亡率影响的评估:机器学习与因果推断的结合

    本研究旨在探究气温波动对苏州市区死亡率的直接影响,采用因果推断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温事件的发生频率,理解这些事件在城市环境中的健康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重点在于区分气温的直接影响与由城市空间格局等因素介导的间接影响,从而揭示环境因素与公共健康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收集与预处理综合数据集、进行严谨的特征工程,并应用先进的统计与机器学习模型,本项目旨在为公共卫生干预和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且稳健的依据。最终目标是在气候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升城市韧性与居民福祉。

    导师团队:
    Dr. Jinglu Song(西交利物浦大学)、Prof. Thomas Fischer(利物浦大学)、Dr. Bailiang Li(西交利物浦大学)、Dr. Hyungchul Cheung(西交利物浦大学)

     

    Ziyu Lin

    博士研究课题: 通过社会网络模式促进区域一体化:国家企业家精神驱动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潜力挖掘

    以科层化与市场驱动治理为基础的国家企业家精神(Wu, 2018, 2020)在推动中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分权化的威权体制以及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竞争,往往阻碍了跨区域合作的有效开展(Li 等, 2023;Ma, 2005)。本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公司”(长信公司)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结构如何促进区域合作。研究将结合政策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考察社会网络如何增强国家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关键行为者如何通过资源与信息共享实现跨区域连接,以及信任与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合作成效与政策落地。研究成果旨在为中国区域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政策建议。

    导师团队:
    Joon Sik Kim、Dr. Alex Nurse、Juhyun Lee、Xuefeng Wang

     

     

    Jiayi Li

    Jiayi.li19@student.gdsqbz.com

    先后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完成本科与研究生学业。目前,她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注册建筑师,并开展关于设计治理的研究。她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城市更新、建筑保护、城市设计、城市治理以及场所营造。

    博士研究课题: 制度化城市设计管控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

    中国的城市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更加关注质量与可持续性的阶段。城市设计在应对空间失衡、将发展重点转向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有效的管控机制仍有待完善。本研究从制度视角探讨如何强化中国的城市设计管控。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个涵盖开发过程、利益相关方动态、设计博弈以及更广泛治理背景的分析框架。研究将采用定性案例研究方法,对上海黄浦江滨水区的更新项目进行深入分析。

    导师团队:
    Yiwen Wang、Sebastian Dembski(利物浦大学)、Joon Sik Kim

     

    Longqian Liu

    Longqian.Liu22@student.gdsqbz.com

    Longqian 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分别获得 Hainan University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士学位以及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公园与休闲管理学士学位。之后,他在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XJTLU) 攻读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国农村住房产权问题,目前在博士阶段进一步拓展这一研究领域。

    博士研究课题:
    中国农村住房产权与乡村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中国农村住房产权法律改革与其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推动当前中国农村住房产权体系形成的政策与立法过程极其复杂,但相关研究相对匮乏。此外,国家层面的法律—政治框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落差,是基层层面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深入理解村庄层面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从农村住房法律与公众视角两方面展开分析。该研究旨在为住房产权与乡村发展相关的理论讨论提供新的见解。

    导师团队:
    Dr. Xuefeng Wang (XJTLU)、Dr. Qiantao Zhang (XJTLU)、Prof. Mark Riley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Jiaqi Sun

    Jiaqi Sun 来自中国,目前是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一年级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土木工程专业,并在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获得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科学硕士(管理方向)学位。在硕士阶段,他曾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探讨公众对自动驾驶接驳巴士的认知与态度。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与公共交通领域。

    博士研究课题: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自动驾驶车辆在 MaaS 系统中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自动驾驶车辆、按需响应交通等新兴技术与出行即服务(MaaS)理念相结合,以应对城市交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推动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博士项目的初始阶段将分析自动驾驶按需响应交通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并研究其如何提升公共交通使用率、缓解交通拥堵以及推动智慧交通发展。此外,研究还将关注其社会影响,探讨这些系统如何改善公共交通可达性并促进城市交通公平性。随后,将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识别苏州地区特有的“最后一公里”挑战。在多模式交通的 MaaS 框架下,本研究最终将探索自动驾驶车辆如何优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效率,并形成最终的项目评估框架。

    导师团队:
    Dr. Anna Sophie Sturup (XJTLU)、Dr. Chia-Lin Chen (University of Liverpool)、Dr. Juhyun Lee (XJTLU)

     

     

    Bagus Apriadi

    b.apriadi24@student.gdsqbz.com

    Bagus(he/him/his)是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拥有多年研究员/社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经验的青年城市学者。在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项目之前,他先后获得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城市战略硕士学位以及印度尼西亚泗水理工学院(Institut Teknologi Sepuluh Nopember)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城市研究,关注城市转型、社区生计与环境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地理上聚焦东南亚地区。目前,他的博士研究聚焦于东南亚地区绅士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名多语种青年学者,他能够使用爪哇语、印尼语、英语和泰语进行交流,并正在学习中文。

    博士研究课题:
    应对旅游主导型绅士化的文化影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经验借鉴

    在全球南方国家,即便是细微的政策变化也可能对本地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旅游政策与绅士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尼西亚近期的旅游政策使其成为极易受到旅游主导型绅士化冲击的典型目的地。尽管现有研究已记录了此类政策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但对文化影响的探讨仍然不足。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论文采用参与式研究方法,探讨旅游主导型绅士化如何影响印度尼西亚爪哇和西努沙登加拉的两个社区。研究结果将为制定同时重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旅游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适用于印度尼西亚、东南亚乃至更广泛的地区。

    代表性成果(出版物):

    • Apriadi BF, Setiawan RP, Firmansyah I. Policy scenario of plastic waste mitigation in Indonesia using system dynamics.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2024;0(0). doi:10.1177/0734242X241231396
    • Apriadi BF, Alfiansyah TA, Izzah ZN, Qorina RT, Kencana AT, Tucunan KP. STUDI NETNOGRAFI PENERAPAN SKENARIO KEBIJAKAN KERUANGAN COVID-19 DI KOTA SURABAYA. Jurnal Soshum Insentif. 2021 Dec 15;4(2):104-13.

    论文(在研):

    • Apriadi BF, Rugkhapan NT. Analysing Coping Strategies for Housing Challenge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Bangkok, Thailand (Under review;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会议报告与受邀演讲:

    • Apriadi BF. Voic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Bangkok. 报告于:文学与文化研究硕士项目全国研讨会:多元文化主义与教育,艾尔朗加大学;2024年10月6日,印度尼西亚泗水。
    • Apriadi BF. Identification of Khlong Bang Luang and its problems. 报告于:法政大学 Design Thinking 课程及朱拉隆功大学 Urban Living and Livelihoods 课程;2024年1月29-30日,泰国曼谷。
    • Apriadi BF. Street Vendors among Studentification: Lesson Learned from Ratchathewi District. 报告于:东南亚研究协会(ASEAS)年会;2023年11月27-30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 Apriadi BF.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parks in East Surabaya for performing arts of Ludruk. 海报展示于:印尼学术理事会开放会议(ICOC);2021年5月7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布里斯班。

    导师团队:
    Dr. Lin Lin;Dr. Daniel Yonto;Dr. Sebastian Dembski

     

     

    Shixuan Shen

    Shixuan.Shen23@student.gdsqbz.com

    简介:
    Shixuan Shen 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于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城市研究与规划专业,本科毕业于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城乡规划专业。她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乡村研究领域,涵盖功能经济区(Functional Economic Areas, FEAs)、城乡人口与资源的流动与配置、乡村空间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等主题。

    博士研究课题:
    乡村空间重构的过程、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功能经济区视角

    博士研究摘要:
    在中国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私人出行方式的普及,居住地与就业地之间的空间联系日益灵活。因此,在苏州等城市的城郊乡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空间格局——居民在城市中心就业、却居住在乡村社区。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功能经济区(FEAs)的特征。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约束以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资源与劳动力流动依然受限,乡村在资源配置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本研究首先引入功能经济区的概念来解释这一新兴空间格局,并识别跨行政区、经济活动一体化的功能经济区。其次,借鉴 Henri Lefebvre 的空间生产理论,探讨乡村空间重构的过程与内在机制。最后,研究将探索乡村空间重构的优化路径,为乡村治理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导师团队:
    Xuefeng Wang(西交利物浦大学)、Mark Riley(University of Liverpool)

    【网站地图】【sitemap】